产业结构

浅析产业结构变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阐释,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变动会造成边际生产率的变动。

当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边际生产率等于生产要素的单位价格。而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改变边际生产率,伴随着的是生产要素的单位价格变动,即劳动报酬的变动。

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可能会使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变更,也就会使生产要素发生变动,同时其边际生产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收入水平。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要素流动的影响方面来看,具体来说,例如目前第三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必然增加。


由于先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匮乏,为了吸引就业人员,该产业劳动者工资就会升高,从而劳动资源将会从工资低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部分流向工资较高的第三产业。

理想状态下,当三次产业之间的工资水平达到某种平衡后,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停止或保持比例均衡。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资本要素流动的影响方面来看,例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会对资本要素产生大量需求。

而由于先前第三产业的资本资源匮乏,第三产业的投资回报将会得到提高,资本所有者就会对回报率相对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更可观的第三产业进行大量投入。

从而资本所有者也得到了暂时的高回报,但当三次产业间的资本回报恢复到平衡后,资本投入的分配也会保持在一定水平。


产业结构变动与土地和技术等其他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分析基本与劳动和资本要素流动的类似。

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逐渐流往高收入产业,还是资本所有者往高回报率产业投入资本,都会引起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

钱纳里在其著作《发展的格局》中阐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调整的影响。其理论研究的假设前提为劳动力基本分布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钱纳里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少于百分之二十时,工业部门创造的产值将会比服务业部门创造的产值高;


当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百分之十时,工业部门创造的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会达到最大,即一国的工业化建设后期;

再往后发展,工业部门所创造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将会稳定不变或稍有下降,但即使工业产值占比很大,该部门吸纳的就业人员却未达到相应水平。

他还分别研究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发现发展中国家通常会出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之间有偏离的情况。

且发展中国家有很大一部分,他们的就业结构的调整相较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说都比较落后。乔根森对劳动力流动也做了深入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由于农业部门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才导致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流动,若农业部门没有产生剩余劳动力,则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会流动至其他部门。

随着人们对工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需求增加、消费增加,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向人力资本需求较高的部门流动,且需求高的部门收入增加,收到的资本投入增多,可提供的工资水平就会提高,吸引的劳动力就会增加。

根据钱纳里和乔根森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科技创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

更多的是流往第三产业,最终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就业人数占比最多,并趋于一个平衡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

刘易斯在城乡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一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为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各产业和城乡之间的流动情况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理论主要是阐述了发展中国家中早期参与经济活动的部门被分为两组:即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

其理论表明,一方面农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老旧,使用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部门生产率低。

而另一方面工业部门有着超前的科学技术,相对先进的生产方式,部门生产率高,有着十足的优势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劳动力价格较低,有更高的收益回报,这就产生了资本积累,工业部门就会快速扩张。

当发生上述情况后,劳动力的数量赶不上工业部门的扩张会导致劳动力匮乏,劳动力价格就会上涨,资本家的收益回报就逐渐下降,两个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减小甚至消失。

对现在产生参考价值的是,农业部门与农村息息相关,工业部门则与城市相关,因而可以称目前的城乡经济结构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要素流动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就业结构的变动等来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使得生产要素向城市的工业部门、服务行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城市的劳动力收入较高,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

当然也有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会影响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者其他技术等因素,从而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了12个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但发展较全国平均水平落后,故国家对开发西部地区十分重视,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促进其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


自2000年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至今,西部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

二元经济结构鲜明的西部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驱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对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直观的先从三次产业的占比变动情况来分析。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非常有规律的,西部地区也不例外。

2000年迄今,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按照各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来看,从21:39:39转变为11:38:51。

在2016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逐步实现了以服务业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

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更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在多年来的政府调控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进行了优化,但西部地区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来说,发展水平还是比较滞后的,没有在根本上扭转西部地区产业层次较低的情况。

例如,从整体上来说,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不发达,农业基础设施差强人意,农业化水平较低,重工业比重大,使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剖析西部地区各个省份来看,西藏、贵州等地,更是因为地形等生态原因,与西部的其他省份经济发展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