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社会科学报

我国产业结构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方向优化转型初具成效。《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指出,要在“双碳”目标愿景的牵引下通过找准路径,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经济系统转型,探索既能保持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强力减排的清洁低碳发展模式。


原文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小溪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莹

图片 | 网络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我国产业结构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方向优化转型初具成效。但面对全球资源价格提高、信息化与技术进步加快,以及劳动力成本加大等现实挑战,我国需继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在“双碳”目标愿景的牵引下,通过找准路径,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经济系统转型,探索既能保持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强力减排的清洁低碳发展模式,既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使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重塑中掌握主动权。


当前产业调整的方向


以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以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把农村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推进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将农业发展方式从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向可持续生产,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重。在工业部门,坚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重。工业是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是产业体系的新支柱,也是提升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因此要解决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要以技术改造和创新,利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解决部分行业高耗能、高污染、增长效益低的问题。


创新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疫情发生后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现代服务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服务业,才能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等融合发展。


发挥“新基建”助力作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以及战略性、网络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支持结构转型和产业提升,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以能源碳中和转型为例,我们需要加大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现有网络(如智能电网)升级投资力度,以改善现有燃料配送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及储存设施。为便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电网需要进行现代化变革和扩张,由此衍生出大量资金、管理运营和技术需求。此外,正在飙升的电动汽车消费需要更多高速公路具备电动卡车充电基础设施(包括快充设施)和悬链(高架)线,或卡车、客车等汽车地面进料轨道。


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地区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上,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要素的区域性特征,借助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充分考虑行业和地区发展基础、转型难度方面的差异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转型规划。对于转型基础较好的地区,鼓励其加快转型步伐;对于产业和就业结构对高碳行业过于依赖的地区,应使其把握好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节奏,在充分考虑经济和就业影响的基础上,制定转型战略,将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新动力


“双碳”目标愿景将给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应针对这些挑战精准施策,形成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新动力。


第一,做好对接“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路线图。“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经济社会全局,对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开展针对“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转型战略与路径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综合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民生。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人民群众对产业转型乃至实现“双碳”目标产生怀疑。制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规划必须以国家的能源需求和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以保障相对稳定的能源供应为前提,以为企业和人民提供成本可承受的清洁能源为目标。推动经济低碳转型不应在短期内通过激进的行动和方式来实现,而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从增量替代到存量替代再到全面转型分步走的方式逐步摆脱对煤炭的依赖,最终实现“双碳”目标。


第二,针对“双碳”目标,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进程。通过创新低碳转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价值引导,通过激励机制放大低碳转型的正面效应,解决产业、企业成本提高问题,使各类市场主体的减碳转型行动获得合理收益,倒逼碳密集型产业加速退出。加快与绿色低碳转型相关的供需双向调节,抑制不理性的涨价预期。消除新能源在同传统化石能源竞争时所面临的制度性价格壁垒,促进因技术进步实现的能源价格下降尽快体现在市场价格体系中。针对转型面临的周期性资源要素价格上涨问题,通过有效增加市场供给来尽可能平抑价格,减轻对下游中小微企业的成本冲击。稳定其他与减碳关系不是非常紧密的消费品的市场价格,避免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成影响人民生活的通货膨胀。


第三,坚决控制高耗能项目的盲目扩张,坚持以“双碳”目标统领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在疫情缓解后经济亟待复苏的现实压力下,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定力,严格控制煤电、煤化工、钢铁、炼化等碳密集型行业的新增产能,以碳排放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来指导完善产业政策,引导新产业准入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具有灵活性、稳健性和抗风险性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通过合理配置调峰和储能设施,构建成本合理的多能互补系统。


第四,建立健全支持“双碳”目标的投融资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向低碳方向倾斜。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或将创造超百亿元的低碳投资需求,需要绿色金融体系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为了解决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中的投融资问题,我国已开始积极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制度创新。应继续针对减碳项目的特点,加快相关投融资项目的标准体系、信息披露体系、地方试点体系构建,既要支持纯绿的低碳产业发展,也要支持传统产业向节能减排和减碳方向转型升级。


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鼓励高碳行业提前谋求转型,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转型造成的金融风险。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应未雨绸缪研究应对策略,通过业务和技术转型降低相应的资金搁浅风险和金融风险。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业务,实现高效率减排。探索绿色金融新渠道和方式,鼓励企业通过主动转向,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第五,妥善应对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促进实现公正转型。部分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产业或高耗能产业的地区,将会在“双碳”目标的巨大压力下面临就业岗位减少问题。应将工业的低碳转型与农业增汇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扩大产业转型升级给第一、第三产业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消纳工业部门的就业减少压力。


完善就业保障政策,推动重点地区、产业和群体实现公正转型。针对重点地区、产业和群体,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再培训、再就业体系,加大劳动技能培训投入,探索创新有助于就业转型的资金机制和产业政策。针对受影响群体,打造产业结构公正转型的范例,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筑就坚实的社会保障网络,平缓高碳行业的就业减少影响。


第六,培育新的消费观念和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化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动力,消费决定了经济行为,应加大对生态文明、低碳转型、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引导居民现实消费需求向低碳方向转换。在绿色消费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