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申洲国际是个大“地瓜”:一家“代工厂”是怎么做到全球最大的?

发布日期:2023-04-07  来源:

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部

无论在纺织服装行业,或是整个制造业领域,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都是“另类”的存在:

尽管不做自主品牌,可年营收规模却近300亿元,且多年来的净利润率保持在20%左右,出口额、利润、税收连续多年位居国内服装行业首位;

尽管被视作“夕阳产业”,却凭借近30倍的市盈率,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跻身港股“大蓝筹”的纺织企业;

累计境外投资达14.5亿美元,整合与吸收全球优质资源为己所用……

4月1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赴宁波调研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开放提升工作,就专程来到申洲国际考察。

一家“代工厂”如何能攀登价值链上游,申洲国际这个大“地瓜”是怎样将藤蔓延伸到全球的?近日,记者走进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寻找答案。

申洲国际宁波基地自动化生产车间

将供应链做到极致

从一根纱线到一件成衣,需经过织布、染整、印绣花、裁剪、缝制等数百道工序,每一关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门槛。

与许多企业专注供应链细分领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同,申洲国际的理念是:纵向一体化的整合制造。

在北仑区新碶街道的申洲国际宁波基地,面料研发、织布、染整、印绣花、剪裁缝制等厂区次第分布,在数字化工厂控制仓的统一调度下,各厂区实现高效协作。

“这是申洲国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董事长马建荣解释说,当下,全球服装市场呈现“快时尚”趋势,品牌商对供应链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申洲国际将供应链各个工序环节建设在同一工业园区,在物理层面实现“无缝对接”,不仅减少了配货时间,也提升了面料使用率和产品良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申洲国际宁波基地自动化生产车间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品牌合作商,申洲国际还建立了专用工厂,一站式完成从面料研发、设计,到打样、生产等所有环节,保证品牌间生产的独立性和保密性。

这种“拎包入住”式的代工模式,受到了欢迎。耐克、阿迪达斯等合作商更直接将设计中心搬到了申洲国际的厂区,品牌设计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申洲国际能在几小时内完成修改,大幅缩短了产品的投放周期。

稳定且快速的供应链能力,帮助申洲国际不断缩短交货周期,满足市场需求。马建荣自信地说,“眼下,我们从面料接单到成衣交货最快只需10天,交货期60天以内的订单已占总订单量的四成以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也因如此,申洲国际先后被优衣库、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全球知名服装品牌相中,成为主要“代工厂”。如今,申洲国际年产各类服装超过5亿件,出口额、利润、税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服装行业首位。

申洲国际宁波基地自动化生产车间

以技术创新攀登高峰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数以万计,可许多企业的净利润率不足10%,加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由此背负了“低端产业”“夕阳产业”的帽子。

可在马建荣看来,产业究竟是“低端”还是“高端”,发展路径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走进申洲国际宁波基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智能装备让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焕发出工业文明之美。

染整车间内,数十台机器臂上下翻飞,通过静电吸附、传输着不同类型的面料;

剪裁车间内,大型裁床左右平移,根据电脑制图样式自动完成一体化剪裁;

缝制车间内,数十台无人物料运输车,在磁性导轨引导下,穿梭在指定线路上,自动将各种面辅料准确送至不同工位。

马建荣说,“我们将‘数字化’融入各个生产环节,工人们通过物联网简单操控,就能完成自动化生产。”

在改造设备和改良工艺上,马建荣这个“技术控”“花钱不眨眼”。

2000年前,他将公司90%的利润都投入技改。2005年上市后,他仍坚持将半数左右的利润用于引进设备和技术研发。2019年至今,他更是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尝试进行纺织服装生产领域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改造。

“服装面料种类多,产品款式多,把它们集成到同一智能操控平台上,并不容易。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区块化智能制造,仍在进行探索。”马建荣骄傲地告诉记者。

申洲国际宁波基地自动化生产车间

不仅在制造环节,申洲国际还借助新面料研发,提高服装产品竞争力,赢得更多“话语权”。

在公司展厅,我们看到了一款“咖啡碳”面料的保暖内衣。申洲面料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它是一种从咖啡中提取的功能性粉体,通过特殊工艺深加工,具有升温保暖、抑菌除臭、吸湿透气等功效。”

截至目前,申洲国际已设立大千面料工程技术中心、申洲面料工程技术中心、申洲科创中心等10余个创新研发中心,引入海外工程师及国内优秀人才。仅在新材料面料方面获得的专利授权达200余项。

在节能降耗上,申洲国际投入也绝不含糊,投资3000万元建设国内最大的万吨中水回用系统、冷却水回用系统,同时大规模改造用电设备,使每万元GDP能耗降到0.39吨标准煤以下。

申洲国际柬埔寨工厂

在海外再造一个申洲

岁末年初,国内疫情感染高峰来临,申洲国际在宁波、安庆等地的生产基地纷纷停产减产,可彼时,设在越南、柬埔寨的工厂却满负荷运作,保障各类订单的顺利交付。

类似场景,自2020年疫情发生起,已不止一次出现。“利用国内和东南亚进入感染高峰的时间差,我们通过设在总部的企业数字大脑,科学合理调配资源、确保了生产有序进行。”马建荣自豪地说,这是做大“地瓜经济”带来的福利。

时间回溯至2005年,为了规避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的配额限制,申洲国际尝试“走出去”,在柬埔寨设立第一家海外成衣工厂。尽管工厂占地面积仅500亩,却让申洲国际布局海外积累了宝贵经验。

申洲国际越南德利工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申洲国际这个“地瓜”加快藤蔓的延伸速度。2013年,申洲国际在越南西宁省设立面料生产企业,之后又增加了成衣生产业务;2015年,申洲国际又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成衣和鞋面生产企业;2019年,申洲国际再次在柬埔寨成立成衣工厂。

“至此,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已达14.5亿美元。”马建荣说,如今,这些海外工厂已能提供企业50%的面料产能和48%的成衣产能,“换句话说,我们在海外又造了一个申洲。”

申洲国际主动“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统计,经过不断扩充产能,眼下,申洲国际设在柬埔寨和越南的工厂已吸纳5万余名当地劳动力,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为当地增加了大量的税收。

同时,每一次海外设厂,申洲国际都将国内基地的先进设备和成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复制到当地,并先后派遣近2000名技术、管理人才前往驻厂,推动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提升。

申洲国际越南世通工厂

地瓜藤蔓的延伸扩张,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最终是为了根基部的块茎茁壮成长。

马建荣坦言,“申洲国际的主要客户是国际知名品牌,其销售额占比达九成左右。随着全球贸易环境日益复杂,海外工厂的布局,有利于借助投资所在国的贸易优惠政策,巩固申洲国际在全球的订单份额,提升企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主动“走出去”,对接全球资源,也为申洲国际换回了发展所需的工业土地、环境承载等要素,为国内基地进一步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相关新闻